名医科普

知宜忌,防燥邪,清清爽爽过秋天

时间:2022-02-25     访问量:2657

早晨一丝清凉的微风,提醒我们终于熬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立秋了!将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所以,我们会觉得天空都高了,风清爽了,马路似乎也宽了。然而,平稳地度过秋天,我们还得了解一点秋天的小知识,身体康健,心情舒畅,才能让每天生活得怡然自得。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这本来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气候变化太过,或者我们适应能力不足,都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气候的变化就变成了能够让我们得病的“邪气”,中医把秋天燥邪侵犯人体导致的疾病,称为“燥邪”伤人。防止燥邪伤人,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宜进补,忌补益过度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刚刚过去的夏天天气酷热难耐,很多人都会食欲不佳,进食减少,出现所谓的“苦夏”。进入秋季,气温变得凉爽宜人。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开始恢复,此时正是弥补营养不足的好季节。因此,中国民间素有“贴秋膘”、“秋冬进补”的传统。不过,秋季进补也应适度,适可而止,过则为害。过度的进补,不仅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而且容易因为食性不当而伤身,结果适得其反。不能过分放纵食欲,大吃大喝,防止突然热量过剩,过多转化成脂肪。

因此,我们提倡秋季适当进补,主要针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或者有“苦夏”表现的人,尤其是平素阴虚体质者,更适合此时进补。阴虚之人,通常表现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皮肤瘙痒等。

二、宜润肺,忌辛辣刺激

燥邪伤人,最易伤肺。因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喜润而恶燥。因此外感燥邪,最易伤肺,使肺津受损,清肃失职。通常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状。为防止燥邪伤肺,就当进食润肺养阴之品,如只有轻微不适,尚未出现明显症状,就仅增加润肺养阴的食材即可,如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方需到医院就诊。中医认为“白入肺”,大多数白色的食物具有润肺养阴的功效,如:梨、百合、荸荠、藕、银耳、冬瓜等等,除此之外,蜂蜜、南瓜、木耳、芝麻等也有润肺养阴的作用。

此外,辛辣炙煿之品具有耗津灼液,劫夺肺阴的特征,在秋季,本有燥气伤津,且不可多食。这些食材包括如辣椒、花椒、生姜、葱、蒜及白酒等。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烧烤食品,这些食品大多本属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生热伤阴。通常认为,作为调味品的少量葱、姜、蒜因配在其他蔬菜中,不会在意,万不可长期大量进食。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宜多饮,忌生冷伤肺

燥气,即有干燥的特性,极易导致人体津液缺乏。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等。因此,秋季燥邪当令之时,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饮水,补充津液的不足。

很多人都是在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喝水。事实上,我们感觉口渴时,即大脑感觉到身体缺水的信号时,身体已经缺水很久了。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对缺水的敏感度日益降低,我们体内的水分也会越来越少。因此,平时就应该养成按时喝水的习惯,而秋天更应如此。

喝水的讲究也并不少,首先,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有人长期喝纯净水,这是错误的。研究表明,不含矿物元素的纯净水通常水质呈酸性,长期饮用会增加人体肾脏负荷。另外如果在运动或出汗后喝纯净水,不但无法补充矿物元素,反而会进一步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

喝水的量因人而异,通常在2000ml左右合适。提倡晨起先喝一杯水,这样能加速体内毒物的排泄。而日间的喝水也应该遵照“少量多次”的原则,防止一次性大量饮水。因此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主张喝温开水。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

四、宜运动,忌大汗淋漓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季到来,清晨的气温开始降低,锻炼时因为可能出汗,稍不注意就有着凉感冒的风险。所以,不要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需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有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才能增强抵抗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都需要一个“度”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万物收杀,人体精气也开始逐渐收敛内养,所以运动也应当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因地制宜,方便且能坚持运动锻炼项目是首选,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羽毛球、游泳等。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如果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

五、宜秋冻,忌暴露烟霾

秋季就是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 而人们还不能及时适应温度的迅速变化。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尤其一些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比如慢阻肺病人、哮喘病人、胃炎病人,最容易在秋季加重。

秋季防病,遵循我国自古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谚语。"秋冻"就是说秋季到来以后,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身体对低温的适应力,这样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而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机体功能的调节。

近些年的雾霾天气也在秋季最明显。雾霾的发生,最受伤的就是肺。一个人每天的呼吸将大约1000升的空气送人肺中,空气中漂浮的许多细菌、病毒、粉尘等有害物质也随之进入到肺部,造成各种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建议在雾霾天气最好减少出门,避免室外剧烈运动,佩戴N95口罩。

除了季节和环境的影响,许多朋友都有吸烟的不良嗜好。香烟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人和他人的身体健康。烟吸入肺中,就是热毒和燥邪,因此吸烟的人普遍鼻咽部干燥不适,干咳,呼吸不畅,肺阴损伤的症状基本都有,并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症状越重。事实上,对于吸烟者来说,雾霾气管和肺的影响远远小于烟草。对于这些朋友,还是要劝大家尽早戒烟,如果实在很难戒除,平时一定要注意滋阴润肺,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俗话说“天凉好个秋”!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也就是说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秋冬养阴,以“防肺燥,护阴津”为原则。此外,还要条畅情志,怡情易性,减少疾病的发生。总之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东直门医院呼吸科 任传云


Copyright © 2024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禁止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
京ICP备05004623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