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科普

抽动障碍

时间:2022-01-25     访问量:2328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常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生抽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抽动症。

根据发病年龄、发病时间长短、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生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S)三种临床类型。

为什么会得抽动障碍?

      目前来说,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与遗传、神经生长、器质性、心理社会及药物等因素有关,国内外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抽动障碍常见吗?

    近年来, 抽动障碍患病率有增加趋势, 其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达0.1%~0.5%。抽动障碍多起病于学龄期,学龄前期并不少见,低于5岁发病者占总发病者中可达40%。运动性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性抽动发生较晚,多在11岁以前发生。国内报道8岁~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男孩较女孩更容易患病,男女患病率比率为3:1~4:1。

抽动障碍会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的简单形式是眨眼、耸鼻、歪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抽动可发生于身体的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复杂形式包括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的简单形式是清理喉咙、吼叫声、嗤鼻子、犬叫声等,复杂形式表现为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控制不住地说脏话)等。

抽动障碍怎么好了又出现

      家长们可能会疑惑,我家孩子之前只是眨眼睛,后来不眨眼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吸鼻子、做鬼脸等动作,这是怎么回事啊?

      抽动障碍的症状的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却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症状。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学习压力大、患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抽动形式不固定,新的抽动形式可以代替旧的,或在原有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形式,多伴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

抽动障碍药物治疗

    严重的抽动症状甚至影响孩子的社会学习生活,治疗是关键。目前西药主要应用神经抑制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药治疗抽动障碍,根据不同孩子体质类型,综合改善患儿的症状,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不但改善患儿抽动症状,还从孩子饮食、大便、睡眠等症状入手,增强患儿身体素质。

 抽动障碍非药物治疗

  抽动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中医药非药物治疗(小儿推拿、耳穴、揿针等)对于轻中型抽动障碍有一定的效果,改善患儿伴随症状,重型抽动障碍减轻西药不良作用,协同增强疗效。

  小儿推拿:

推揉脾经,捣小天心,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三关等

  耳穴:

  主穴:神门、心、肝、脾、肾、交感。

  耳穴贴压或耳穴微电流刺激。

  揿针:

  抽动穴,神门,心,肝,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心理行为治疗:

  习惯反向练习,综合行为干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与回应阻止,放松疗法等。家长朋友们需了解孩子的异常表现源于疾病,当孩子出现疾病症状时不应过度紧张, 不可立即提醒或责令其改正,对其症状过度关注并不断责备孩子,会使症状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Copyright © 2024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禁止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
京ICP备05004623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